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苏轼 苏轼〔宋代〕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注释
苏:苏醒。
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绛唇:红唇。樱珠:樱桃。
镊:拔除。霜须:白须。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92页

鉴赏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万顷风涛不记苏》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92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381篇诗文 ► 3457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 司马光〔宋代〕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辛弃疾〔宋代〕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

古文岛公众号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