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

刘铭传

(1836—1895)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咸丰初在乡办团练,屡从湘军作战。同治元年,从李鸿章到上海,所部为淮军“铭字营”。下奉贤、金山卫,解常熟围,破江阴、常州,自千总累擢至提督,继程学启为淮军大将。后从曾国藩、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中法战争时,督办台湾军务,屡与法军交战。台湾设省后任巡抚,在台七年,修炮台,造铁路,设电线,开煤铁矿,举办新式学堂,多所建树。后乞病归。卒谥壮肃。有《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 5篇诗文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刘铭传,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刘家世代务农,父刘惠,生6子,刘铭传最幼,排行第六。

  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刘铭传11 岁时,父亲病故,随后大哥三哥又相继去世,其他几个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与母亲周氏单独生活。母子相依为命,靠贩私盐为生。刘铭传性情豪爽,同当地青年人相处甚好。

  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功绩

  奠定建制

  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于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整肃吏治

  吏治上,刘铭传努力做到赏罚分明、秉公执法,惩处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官员,保荐和提拔了一大批为台湾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

  加强防务

  刘铭传充根据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刘铭传集中解决防务中炮和船两大问题。到l888年7月,刘铭传共修筑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重点,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

展开阅读全文 ∨

轶事典故

  常州获宝

  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四月,刘铭传率部占领常州后,住在原太平军将领陈坤书的护王府。一天夜里,刘铭传听到院子里有金属撞击之声,急呼亲兵到院中搜查,结果发现是马笼头上的铁环撞击马槽发出的声音。他命亲兵将马槽移开并刷洗干净,这才发现原来是一个铜盘,上面还有蝌蚪形的文字。后经人鉴定,这个铜盘叫“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时期的宝物。刘铭传自然十分高兴,告诉家人妥善保管。后来刘铭传回乡养病(原拟3个月,实际赋闲13年),各地名士纷纷慕名参观此盘,刘铭传也很是得意。

  这个消息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知道了,这位酷爱古文物的老夫子赶紧派人游说刘铭传,说是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故居

  刘铭传故居位于肥西县铭传乡(原南分路乡和井王乡合并)的大别山区末端大潜山北麓2公里处。 刘铭传晚年自号“大潜山人”,可见他对故乡的怀念。占地面积近百亩,四周筑有内外两道深深的壕沟,壕沟内的水是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水。四周的围墙用石头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桥(现已改建为石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七间,旧时住有兵勇保护圩子。

  过外吊桥进圩,便是内壕沟,再是吊桥和门楼。进入内壕沟,才是刘铭传家族居住的内宅。正大厅为三进,每进十三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主要为女眷居所,正厅大门面对外壕沟的月牙塘,月牙塘

展开阅读全文 ∨

后世纪念

  遗骨墓园

  2011年4月12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遗骨在其家乡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安葬,海峡两岸上千名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及刘氏嫡系后裔、刘氏族人等来宾参加了安葬及公祭仪式。

  安徽省肥西县政府还斥资2000多万修建了刘铭传墓园,建于肥西县境内海拔高大的大潜山北,借山建陵,墓园高达146米,占地3.34公顷。此次刘铭传遗骨就安葬在这座墓园内。刘铭传逝世至2011年的115年间,他的遗骨曾历经六次搬迁,现存放于合肥其后人家中。除了此次在肥西县的安葬外,刘铭传的一部分骨灰还将安葬在台湾。

  铭传大学

  台湾铭传大

展开阅读全文 ∨
► 5篇诗文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