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摸鱼儿·楼桑村汉昭烈庙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问楼桑、故居无处,青林留在祠宇。荒坛社散乌声喧,寂寞汉家箫鼓。春已暮。君不见、锦城花重惊风雨。刘郎良苦。尽玉垒青云,锦江秀色,办作一丘土!
西山好,满意龙盘虎踞。登临感怆千古。当时诸葛成何事,伯仲果谁伊吕?还自语。缘底事、十年来往燕南路?征鞍且驻。就老瓦盆边,田仇共饮,携手醉乡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刘备,你奋斗了一辈子,到今天,连你的故处都不知何在,你不过在成都拥有一座坟墓。昭烈庙前的祭祀早已冷落,香火熄灭,只剩下乌鸦的嘈杂声,汉家的战鼓早已沉寂,天下已是异族之地。暮城风雨,锦城花重,刘备和他的蜀汉政权终究没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刘备你历尽千辛万苦,占据西川,但最终仍未能守住,只能任由那巍峨的玉垒山和秀丽的锦江水,将你“化作一抔黄土”。
金朝定都燕京,自以为地势险要,但最终也不得不南渡,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当年的诸葛亮,那位治国贤相,又能如何呢?他的功业真能与伊尹、吕尚相提并论吗?我不禁思考,这一切或许都与那十几年在燕南路的奔波有关。征马的队伍即将停歇,或许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金末词人元好问于癸卯(1243年)九月客燕京(今北京)。这年冬天,他由燕京回太原,道出范阳(即涿县),词人凭吊了汉昭烈庙,写下了该词。词人本是金代臣子,写作该词时他已是54岁的年龄,这时金已亡10年了。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作者在词中抚今追昔,吊古伤今。

参考资料:完善

1、 刘学军.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46页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起始于对楼桑村的询问,意在寻找刘备的旧居,进而引出刘备的祠宇。随后,以“荒坛”两句直接描绘了祠宇的荒凉与冷清,由此展开了深沉的咏叹。“乌声”所描绘的,是社日结束后,乌鸦纷纷飞来,争夺剩余的祭品,这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中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乌鸦的喧闹声,并非在彰显祠宇的热闹,反而更加凸显了其荒凉与寂静,这与“荒坛”形成了呼应,同时也未尝不是金亡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缩影。“春已暮”三字,精准地描绘了时节的变迁,为接下来的“锦城花重惊风雨”一句铺垫。尽管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曾描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柔和景象,但这里却用一个“惊”字,既惊于风雨的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该词上片写寻访刘备故居时的所见所感,歇拍三句一字千钧,令人感叹,下片写登临怀古之思,在对诸葛亮的责备之中,透出对金朝权臣的诘难,结拍三句写自己心灰意冷,将与田舍翁共饮长醉,感情十分沉痛。全词多处化用杜甫的诗句,借用诗中所反映的史实,熔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时代意识,进行再一次艺术加工,从而铸为新词。词人在引用杜诗时,重新铸造的痕迹明显,如杜诗“花重锦官城”,花受春夜喜雨的滋润,“重”中充满欣喜,而元词中加一“惊”字,而且突出了“风雨”,把原诗中的欣喜,一扫而光,熔进了元代那个特定的时代气质和词人特定的思想感情,一字之变,境界全异。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931篇诗文 ► 49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京都元夕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泛舟大明湖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待杜子不至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
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籍秋风与秋露。
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
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
我时骖鸾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
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
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即事

元好问 元好问〔金朝〕

逆竖终当鲙缕分,挥刀今得快三军。
燃脐易尽嗟何及,遗臭无穷古未闻。
京观岂当诬翟义?衰衣自合从高勋!
秋风一掬孤臣泪,叫断苍梧日暮云。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

古文岛公众号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