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仲兄字文甫说

苏洵 苏洵〔宋代〕

  洵读《易》,至《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曰:嗟夫,群者,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乎?他日以告,兄曰:“子可无为我易之?”洵曰:“唯。”既而曰: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之与风乎?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渟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徐逶迤,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缅,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縠,其乱如雾,纷纭郁扰,百里若一。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磅礴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濆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 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 刻缕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昔者君子之处于世,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成,则天下以为贤; 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著,则天下以为口实。呜呼! 此不可与他人道之,唯吾兄可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读《周易》看到《涣》的六四卦,卦辞说:“消除群众的灾害,大吉大利。”我说:“唉!群众,这是圣人想要消除他们的灾害,以便统一天下的。”我的二哥名叫涣,表字公群。那他就是以圣人所要解散、消除的各种祸害自许了,可以这样做么?有一天,我把这些告诉二哥。二哥说:“你可不可以替我改改表字?”我说好。过了一会儿又说:“请用文甫来代替原来的表字,可以么?”

  二哥曾见到那水跟风相互作用么?自然而然地流着,停下来就显得很深很深,风平浪静、一片汪洋,涨得满满、浮动前行的,这是水啊!实际上是风激起它。呼呼风声来自太空,不到一天就已走遍四方,摇摇荡荡没有形状,飘飘然从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苏洵的仲兄即苏涣,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进士及第。官至都官郎中、利州路提点刑狱。为官谨正,有“循吏”之称。苏涣初字“公群”,后由苏洵易为“文甫”。为了说明替兄改字的来由和意义,苏洵特作此文。

参考资料:完善

1、 何香久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 宋卷 珍藏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09:314

赏析

  这是一篇文论。文章首段叙述仲兄苏涣易字“文甫”的故事;第二段里,作者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水与风各自的形状,进而述说风水相遇的情景;第三四段里,作者紧密联系水风相遭的景观,论述二物相遭,无意而成文,表面是评论水的波纹,实际是在品评文章,借自然景观的美与丑来论述文章的高下,在轻松自然中论述了严肃的写作理论。文章词藻华美,描写穷形尽相。刻画水之态、风之状,以及风水相激的壮观,铺陈夸张,妙喻连篇,绘声绘色,气势磅礴。

  作者首段从仲兄易字“文甫”谈起,借题发挥,用“风水相遭而成文”作比喻,详尽述说了他对文章写作过程的认识。文章开头是叙述“易字”的原委。作者读到《周易》“涣六四

展开阅读全文 ∨
苏洵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81篇诗文 ► 29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杨万里〔宋代〕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新绿 一作:花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米芾〔宋代〕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和董传留别

苏轼 苏轼〔宋代〕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

古文岛公众号

© 2024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