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唐代〕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注释
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两句:“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时期。唐代自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结束,旋即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785年)才大体告一段落,历时三十年。此诗就是在这种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7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186篇诗文 ► 67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曲池荷

卢照邻〔唐代〕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夜深

韩偓〔唐代〕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背诵 赏析 注释 译文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唐代〕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关注

古文岛公众号

© 2023 古诗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